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论文 驾照考试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检员 单证员 教案 专题 考试资讯 文档
 3773考试网 - 考研 - 招生简章 - 正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2014年考研招生简章

来源:3773.考研 2013-10-7 19:29:36

第一部分  学校简介


鲜明的学科特色。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学校拥有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可在8个领域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拥有1个省级特色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4个省级培育学科项目,6个省级重点学科、国防科工局国防主干学科—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现已形成了以“数字化设计制作及虚拟现实技术、航空装备制造技术”为研究特色的“航空宇航”和以“航空信息化支撑平台与信息处理”为研究特色的“信息科学”两个学科群。

优越的办学条件。学校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唯一一所高校,是空军依托培养后备军官的全国18所地方院校之一,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航空航天)培养基地,已经基本建设成为“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辽宁老工业振兴人才培养基地” 和“空军后备军官培养基地”。沈航占地1835亩,建筑面积55.9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7.4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4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及文献113万册,各类报刊近3600种。现有各类在校生近23000人。

卓越的科研能力。学校现有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国家国防科工局在我校设立的“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全国34 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之一;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是辽宁省“十二五”重大学科平台,其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架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氢燃料电池动力无人试验机“雷鸟”于2012年7月试飞成功。沈航大学科技园是辽宁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的大学科技园之一,年产值超亿元。“十一五”以来,沈航先后承揽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600项。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000余篇,被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500余篇。2012年,学校科研经费达1.4亿元。

雄厚的师资队伍。沈航现有教职工近1700人,专任教师近10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4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2人(另有在读博士42人)。现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辽宁省教学名师7人,校级教学名师28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3人;国家外专局“千人计划”高层次外国专家1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38人;辽宁省百、千、万层次人才43人;拥有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296人;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近5年以来,学校先后派出600 余人次赴国内外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进修培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办学优势,热忱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我校2014年硕士研究生!


第二部分  院部导航


001  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安全工程系,2003年更名为安全工程学院。现设有安全工程、消防工程、保险、安全工程(安全防范)4个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此外,还招收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学硕士研究生和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集安全工程、消防工程、保险、安全防范四个专业于一体的安全类专业教学科研机构。

学院的安全工程专业1983年招生,是全国工科院校中历史最长的院校,在国内具有影响;并于2002年被确定为原国家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再获此殊荣;2008年被确定为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04年开始面向辽宁省一本招生。消防工程专业1995年开始招生,是全国首家设立此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保险专业1996年率先以安全工程(保险工程)的名义招生,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迄今唯一的一个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保险专业;安全工程(安全防范)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是全国普通高校中首个设立该类专业的高校。

学院自1999年开始招收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申报安全科学与工程(083700)国家一级学科,获得成功。现设有系统安全理论与应用、防火防爆工程与技术、安全经济学、信息化安全及民航安全五个研究方向。各个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在国内独树一帜。

系统安全理论与应用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事故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安全分析、评价以及事故预防的理论与方法;军用飞机易损性分析评价理论与技术;产品安全性分析、评价方法;风险与保险;复杂系统的可靠性等。

防火防爆工程与技术方向主要从事火灾安全和爆炸安全的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工作;同时也开展一些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飞机防火防爆理论与应用研究;性能化建筑消防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业企业生产过程防火防爆对策、阻燃技术及应用等。

安全经济学方向是研究安全的经济(利益、投资、效益)形式和条件,通过对人类安全活动的合理组织、控制和调整,达到人、技术、环境的最佳安全效益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安全经济学的宏观基本理论;事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规律;安全活动的利益和效益规律;安全经济的科学管理。

信息化安全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技术在安全工程领域中的防灾和减灾信息化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事故分析与预测中推理算法研究及实现;事故现场模拟与再现;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GIS技术应用;安全过程信息管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 全管理;安全管理数据库系统等。

民航安全方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除关注民航机场、空管及与飞行技术相关的安全外,在原产品安全性研究基础上突出行业特色,积极推动并开展了适航符合性验证理论与试验技术能工作。

学院现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硕士导师10人。绝大多数均为国内一流大学的硕士或博士,而且专业构成合理,并有教师分别担任全国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中国保险学会理事等职,为专业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9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百人。学院实验中心设有人机工程、电气工程、静电安全、防火防爆、压力容器安全、无损检测、通风除尘、信息安全、安全防范、保险实务等实验室,实验室条件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具有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及教学的基础手段。

学院还具有国家二级安全培训机构资质,下属的中航沈阳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所具有国家安全评价乙级资质,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安全工程学院一贯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促发展”的建设方针,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进行专业和学科建设,努力培养独具特色的具有不可替代特点的专业人才,在辽宁省乃至国内均有着较好的口碑与影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在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诸方面均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具备了不负社会及家长之愿望,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较好发展空间的专业人才的基本条件。


0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7月,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我校有一定影响力的二级学院。学院现有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功能材料四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涵盖了材料学、材料加工、材料物理化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院拥有辽宁省航空轻合金及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省级示范中心。学科建设以航空航天为面向,以轻质结构材料制备与加工、电磁功能材料、金属凝固过程与控制为主要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基础项目、航空预研项目、航空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被SCI、EI收录1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国家、省部级奖励7项。材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9人,硕士生导师15人,博士生导师1人。


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是一门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从分子、原子、电子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结构和物理性能,通过材料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实现材料的制备与合成,探索材料的主要性能及其与成分结构的关系,研究和发展各种新型功能材料(如环境材料、电磁功能材料、功能薄膜、光信息功能材料等)的物理和化学行为与规律、合成与制备、结构与性能的分析、表征以及功能器件。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非晶及纳米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吸波材料、导电材料


材料学 (080502)

材料科学是各类工程科学的基础,是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关键。材料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新材料设计、材料制备与加工、性能检测与表征等各方面。如高性能结构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材料性能表征和测试技术等的研究。目的是为航空航天、国防、民用等领域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环境友好的新型材料。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轻合金、晶体取向及取向分布、材料变形与断裂、高温合金、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材料加工工程(080503)

航空材料的加工技术是航空制造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制约一个国家航空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新机型号研制中大量地采用高性能轻合金,因此加强航空材料先进加工技术的研究对推动我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并促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学科针对航空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特点,确定了以高性能轻合金塑性成形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焊接技术、材料加工工程的数值模拟以及金属的凝固与控制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航空新材料加工技术与工艺的研究,为高性能轻合金在新机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轻合金塑性成形、焊接冶金与工艺、材料界面与润湿性、金属的凝固与控制、材料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003  航空航天工程学部


航空航天产业是关系我国国防安全和我国大国地位的高技术战略产业,为适应国家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做大做强我校航空航天特色主干学科和专业,2011年我校将原航空宇航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相关专业进行整合,成立了航空航天工程学部。
    学部现有教职工140余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30余人、副教授40余人,高级工程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余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本科生2500余人、工学硕士研究生约300人。近5年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基金、国防预研课题、国家11号重点工程、SDS型无人机、某型号舰载机新机研制等科研课题170余项,科研经费达4000余万元。曾获 “沈阳市先进集体”、“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学部拥有8个本科专业,其中7个专业在辽宁省以及国内部分省市为 “一本”招生。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辽宁省示范性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为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为省级工程人才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支持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及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是工业与信息化部与辽宁省共建专业,是辽宁省航空航天类本科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核心专业;“航空工程”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学部积极开展国际办学,其中与法国艾普萨工程师学院联合培养法国工程师项目得到了教育部与法国领事馆的高度评价,与俄罗斯、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本科层次留学生培养,目前学部留学生总数为260余人。

学部现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力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航空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飞行器设计(082501)

目前,无论是评价一个国家军队武器装备水平的高低,还是衡量一个国家航空航天技术的高低,其飞行器设计的水平高低都是首选的评价指标,因此,飞行器设计学科对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该学科拥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条件,特别是在“飞机结构振动与噪声控制”、“飞机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飞机系统设计与试验技术”等方面结合我国军民机型号研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和应用性研究工作,并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已成为科研成果在航空航天领域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该学科研究方向:1、飞机结构振动与噪声控制;2、飞机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3、飞机系统设计与试验技术。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2)

该学科涉及热流科学、机械学、电子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学科拥有一批技术造诣深、结构层次合理、团结奋进的学术队伍。近几年先后承担国防“973”项目、“APTD”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航空预研项目、辽宁省科学基金项目和沈阳市科学计划项目共18项,完成各种生产实际中的科研课题20项。曾获全军科技进步奖2项,美国NASA科技创新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项,院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该学科研究方向:1、航空发动机燃烧设计与分析技术;2、航空发动机强度、振动及噪声;3、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学及应用;4、航空发动机数值仿真技术;5、航空发动机试验与先进测试技术;6、航空新能源研究。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082503)

该学科涉及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结构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表征和测试技术,并有机融合计算机、微电子、信息、控制、管理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如数字化技术、并行工程、虚拟制造、工业工程等),目的是优质、高效、低成本、及时地制造出新型航空零件和产品。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化、系统化、集成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高速化的特点。

该学科研究方向:1、航空材料先进加工技术;2、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3、航空设备及工艺试验技术;4、塑性成形CAE。


人机与环境工程(082504)

该学科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主干学科之一。该学科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热流科学、机械学、计算机学、电子学、材料学与设计艺术学等,是一门多学科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热分析与控制、太阳辐射与空间环境、高空太阳能飞机的散热、航空航天飞行器生命保障工程、人机工效设计、飞行器降噪机理与噪声控制以及飞行器舱室振动有源控制等,研究重点为人-机关系、人-环关系、机-环关系、人-机-环关系。

该学科研究方向:1、人机环境系统热管理;2、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综合设计;3、人机环境系统环境预测与控制。


通用航空飞行器设计与制造(0825Z1)

该学科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目录外学科)。该学科是涉及数学、力学、电子、发动机、能源、材料、制造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一个交叉性特别强的综合性二级学科。既包含飞机的总体设计、气动设计、系统设计、可靠性分析,又包括材料特性研究、成形技术研究、装配技术研究、维修、适航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培养高层次的综合性的航空科技人才的二级学科领域。

该学科研究方向:1、航空科学与技术基础;2、通用航空器设计方法与技术;3、现代飞机制造技术;4、无人机及系统应用。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0101)

该学科在飞行器结构振动控制、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流-固耦合振动等方面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自己的研究特色。该学科在各研究方向都形成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近5年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预研、航空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以及横向课题近10项。该学科与“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研究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等航空航天厂、所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基地,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学科研究方向:1、流-固耦合振动与噪声控制;2、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3、非线性动力学与结构振动


工程力学(080104)

该学科在非线性动力学、结构疲劳、断裂、可靠性分析、流-固耦合振动与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自己的研究特色。该学科在各研究方向都形成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并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近5年完成国家自然基金、航空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以及横向课题近20项。

该学科研究方向:1、结构疲劳、断裂、可靠性分析;2、复合材料力学。


固体力学(080102)

该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连续体力学的新领域:细观偶应力/应变梯度理论和细观有限元的收敛性及高精度单元;2)面向国防军工和重大工程等国家需求,开展复合材料高阶板壳理论及飞机结构分析;3)细观复合材料层合梁、板偶应力工程理论。目前拥有1个辽宁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现有和新建实验室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800余万元。该学科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有1人担任4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近五年来,本学科参与或承担了总装备部预研局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共10余项,科研项目合同经费总计350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2篇,其中SCI、EI收录76篇,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该学科研究方向:1、微-细-宏观多尺度力学和高性能有限元;2、复合材料高阶板壳理论及飞机结构分析;3、工程计算与实验固体力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0一级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主要依托我校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等传统学科专业发展形成的,于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优势和优良教育教学传统,在相关学科专业群构建、研究条件改善、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都得到了学校极大的优惠政策。本学科通过大力引进和进行针对性培养等方式,组建了一支素质过硬、科研工作和科研能力优势明显的优秀教师队伍。目前拥有教授近10人,副教授10余人,博士20余人,其中辽宁省特聘教授2人,辽宁省百千万层次人才工程百层次3人、千层次3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经过多年的积累,本学科建设了多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研究条件得到极大加强。现有和新建实验室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近五年来,本学科参与或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共50余项,科研项目合同经费总计1500余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8项;省部级奖励1项。

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

热能工程(080702):1、煤的清洁燃烧与转化;2、太阳能光热利用。

工程热物理(080701):1、微尺度流动与传热;2、发动机替代燃料;3、传热强化与热管理。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1、发动机高效燃烧与低排放技术;2、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

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1、流体工程试验技术与仿真;2、叶片机械空气动力学。


材料学(080502)

材料学于2007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面向航空航天复合材料领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从事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开展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本学科方向现有“辽宁省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拥有数控纤维缠绕机、ICP等离子发生器、RTM成型装置、真空冷热循环机、示差扫描量热仪、热失重分析仪、红外光谱仪、动态力学分析仪、光纤光栅解调仪等仪器设备,在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设计、制备、表征、评价和应用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本学科队伍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先后有3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成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该学科研究方向: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动态力学行为及机理;2、环境因素作用下复合材料损伤效应及机理;3、混杂多尺度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4、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及结构健康监测;5、新型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造;6、高性能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


航空工程(085232)

航空工,, , 程涵盖飞机、直升机、飞艇和气球、有翼导弹、地球飞行器等运载工具或空中武器装备的设计、研制、生产和管理的工程技术领域,主要包含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制造工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等分支领域。

该学科研究方向:1、飞行器设计方向:飞机结构振动与噪声控制、飞机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飞机系统设计与试验技术;2、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方向:航空发动机燃烧设计与分析技术、航空发动机强度、振动及噪声、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学及应用、航空发动机数值仿真技术、航空发动机试验与先进测试技术、航空新能源研究;3、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方向:航空材料先进加工技术、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航空设备及工艺试验技术、塑性成形CAE。


004  能源与环境学院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0)

学科简介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2010年获得硕士点,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侧重可燃固体废物的环境友好型能源化利用,是缓解能源供给矛盾与环境污染双重问题的有利途径,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首次在国内开展城市垃圾源头提质的综合能源化利用技术系统研究、焚烧灰渣高温处理处置技术中试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污泥潜热回收式高效干化与烧结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在生物质与高热值垃圾联合制取高热值燃料技术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本学科根据国内外的研究重点方向进行开展,各个方向相互依托,相互支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实现了良好的共赢发展。

学术队伍及科研成果

人员队伍潜力大:本学科已形成一支起点高、潜力大的研究队伍。目前,拥有教授7名,副教授10名,其中15人具有博士学位,在读博士2名,欧盟专家2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固体废物热处理与能源化利用团队之一,入选了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李润东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优秀专家,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国际影响力较强:本学科大力开展实质性、高水平国际合作,与德国、奥地利、日本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两名专家在德国政府资助下长期在本单位全职工作,并且因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突出成就获得中国国家友谊奖和辽宁省政府友谊奖。本学科目前承担中德科技合作项目和欧盟第七框架项目,近三年主办6次大型国际会议,奠定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高水平项目与成果:近年来,共承担国家课题项目13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973、863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欧盟第七框架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0篇,获批专利10余项,获得6项省市科技奖励。承担国家中长期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开发污泥高效减量化与资源能源综合集成技术和固体废物制取高值燃料(RDF)技术,分别建设国内首个示范工程;在废物热处理过程污染控制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在焚烧灰渣高温处理技术方面承担国家863项目子课题,相关成果获得辽宁省和沈阳市科技奖。

下设二级学科及其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热物理(080701):1.燃烧流动模拟与仿真

热能工程(080702):1.生物质能转化与利用;2.洁净煤技术;3.可再生能源利用

能源与环境工程(0807Z1):1.固废处理与循环经济;2.环境增值能源;3.航空替代能源


人机与环境工程(082504)

学科简介

人机与环境工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其隶属于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航空航天人机工程、飞行器环境控制技术、航空字航生命保障技术的综合性学科,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空宇航工程的主干学科之一,同时该学科涵盖内容的复杂性又决定了研究领域的广阔性。本学科研究主要领域是人、机器与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把人、机与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出最适合于人工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以及周围大环境,从而获得人、机器与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最优化。本着围绕学院学科发展规划,服务学科建设的目的,结合我院在航空特色和环境改善等学科基础,建设有我院特色的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

学术队伍及科研成果

目前本学科的研究人员10多人具有正副教授职称,多人具有博士学位。并且二级学院将逐渐加大本学科研究梯队建设的力度,一方面通过自身挖掘培养充足的后备力量,同时着手引进国内外从事本学科研究的高级人才,形成内外合并的发展模式,确保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本学科目前主要设置四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都充分考虑自身的研究能力,并集合当前国内众多高校的研究方向和培养体系,确保我校的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正常发展。在科研合作开发方面,本学科已经开始进入研究,并且已经初步取得一些成果,进行多项纵向横向课题研究,并且有许多国家级理论课题研究做支持,并在《航空学报》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本学科与沈阳的各大航空厂所紧密合作与学术交流。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航空与环境工程    2、人机环境系统仿真研究   3、环境监测与评价


005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是与人类社会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应用非常广泛的工程领域。它是一个传统的工程领域,自人类有史以来,就为生产活动所关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乃至当前的信息革命,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同机械工程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它也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工程领域,随着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及软件、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渗透,充实和丰富了本领域的基础,拓宽和发展了本领域的研究范围,并促进了机械产品和生产过程向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高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本学科共设4个专业:(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机械电子工程;(3)机械设计及理论;(4)车辆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

一、学术队伍

学院对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和人才梯队建设十分重视。采用各种形式引进本学科各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还通过出国留学、攻读学位等方式培养本学科学术骨干。目前,各研究方向都已形成了知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具有高学历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科梯队,在导师队伍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1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3人,硕士学位者10人,近5年来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很多科研成绩和学术成果。

二、科学研究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已形成、相对稳定、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均与国防及航空航天工业紧密相关,近几年先后承担航空科学基金项目、航空型号项目、辽宁省科学基金项目和沈阳市科学计划项目共10余项,完成各种生产实际中的科研课题20余项,本学科近三年的年平均科研经费为200多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20余篇,有30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检索。出版教材6部,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2项,院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三、研究方向

1、激光增材制造技术;2、数字化测量与反求工程;3、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4、航空金属难加工材料切削与磨削技术;5、精密特种加工技术;6、数字化制造技术;7、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8、机械制造装备研制及开发技术


机械电子工程(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是将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培养面向航空航天企业及研究单位的机电一体化高级人才。

一、学术队伍

近几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各项课题34项,其中纵向课题25项。先后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刊物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46篇,其中SCI、EI收录28篇。

二、科学研究

本学科具有4个相对稳定、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本专业包括数控技术室、PLC应用技术室、机电传动与控制室、单片机应用技术室、机电一体化室等实验室,可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沈航数字化国防重点实验室也担负着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三、研究方向简介

1、航空机电设备;2、数控及机器人技术;3、机电控制及测控技术;4、数字化全三维应用技术


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

一、学科简介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主要研究机械产品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技术和产品性能分析方法。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经成为立足航空、面向辽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之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0年被评为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之特色突出计划学科。先后承担了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各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共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50余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

二、研究方向简介

1、CAD/CAE/CAM技术;2、结构强度及完整性评定;3、优化设计;4、机械系统动力学设计;5、机构学与机器人技术;6、真空装备及涂层技术


车辆工程(080404)

本学科研究汽车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培养从事车辆研究、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控制技术和相关检测装置的高级技术人才。

一、科学研究

本学科具有5个相对稳定、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具备承担各级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的能力,与华晨汽车研究院、黄海汽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沈阳金杯车辆公司和沈阳新光三菱发动机公司等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已先后完成沈飞大客车造型设计、金杯车辆公司城市高架桥隔音屏以及高速公路涵洞墙壁清扫车的开发、纤维素基传感器与致动器的开发、轴类构件结构损伤智能诊断方法研究和某型车辆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近5年来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业书籍7本,其中有10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检索。

二、研究方向

1、车辆状态检测及诊断技术;2、新能源汽车结构设计及智能减振技术;3、汽车电子技术与智能控制;4、特种车辆设计、逆向设计技术研究;5、车辆动力总成匹配与优化


006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个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属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是辽宁省重点扶持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北方软件学院和知识工程中心建设,是我校最早建设的三个学科之一,也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辽宁省首批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有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培养权,2009-2011年连续三年在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中被确定为优势特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面向国防和地方建设,重点关注航空航天领域研究,不仅承担了国家、省部级高水平科研项目,而且承担了航空航天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各类应用项目,具备了解决航空航天领域重大计算机相关问题的能力。近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防基础科研、省市重大攻关项目36项,航空院所、生产厂等企业横向合作项目156项,研究经费总额9709万元,纵向研究经费981.5万元。先后获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三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4项科技奖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3篇,被SCI、EI、ISTP收录269篇。学科建设上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推动学科发展”的道路,形成了鲜明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品开发一体化”的学科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结合航空航天的行业和产业优势,形成了稳定的学科方向。在知识工程与机器翻译方向,将知识工程与机器翻译相结合,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机器翻译研发和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在计算机测控技术与嵌入式系统方向,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方向,主要研究机器学习、知识挖掘、语言理解、智能检索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理论和实现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方向,对访问控制策略、身份认证技术、网络安全基础设施(PKI)技术、舆情监控、空间通信网络及航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分布与并行系统方向,对分布式系统的体系结构、容错技术,典型分布式系统的实现技术进行了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经过3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合理的科研人才梯队。目前有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其中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2人,辽宁省百千万工程百人层次4人,千人层次2人,企业教授级导师6人;有辽宁省唯一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和一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组建了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国防知识工程研究中心,知识工程中心与机器翻译实验室等9个专业实验(研究)室。


软件工程(083500)

软件工程学科依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北方软件学院和知识工程中心建设,已具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工学硕士授予权和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权。软件工程的相关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辽宁省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这两个学科同时还是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优势特色学科。

软件工程学科面向国防和地方建设,对软件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5年来,在软件过程与知识管理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防预研、国防基础科研、省市攻关和工程中心建设等课题30余项,与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合作研发大量应用软件,具备了研发航空航天领域重大软件的能力。

多年来软件工程学科开展了软件过程与知识管理、机器学习、分布与并行计算、可信软件、数据服务工程等领域研究工作。在软件过程与知识管理方向,以应用领域为导向,研究了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理论、方法和实践过程。并将知识管理技术应用到协同翻译生产线中,即用知识工程方法指导机器翻译系统的开发,有效解决了大规模科技资料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相矛盾的问题,该研究成果在国家创新工程“百万专利翻译项目”、国家大飞机专项“技术出版物翻译项目和国家重大专项”等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成果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奖励。在机器学习方向,针对软件开发和软件系统的智能化需求,重点研究了机器学习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分布与并行计算方向,对分布式系统的理论和实现技术、片上多线程体系结构及容错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华为软件和中航工业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应用。在可信软件方向,重点研究了入侵检测技术、系统审计技术、访问控制策略、舆情监控技术和空间通信网络技术。完成了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基金项目“基于主机的第三方系统审计、分析与防护工具”,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航空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航一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在数据服务工程方向,立足于工程数据库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开展了工程知识抽取与知识库构建技术、工程数据库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程中将全三维信息相关技术、知识工程与知识管理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有机融合,先后承担了“十五”攻关计划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应用于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沈阳黎明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航空企事业单位。

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梯队,学科组成员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16人,辽宁省百千万工程2人,企业教授级导师4人,专业研究(实验)室6个。学科依托校办企业格微软件公司,在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发布、运行和维护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软件工程化方法。学科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黎明发动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沈阳航达机载设备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联合工程硕士培养。


007  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一个,涵盖五个二级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以及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现有教职员工4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2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8人。现有各类研究生 158 人。近5年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基金、国防预研课题等各类科研课题8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科建设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并在相关领域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现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本科专业,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基础教研室和一个自动化学院实验中心以及一个辽宁省飞行器测试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

本学科是以飞行器、电机及微执行器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系统的建模、分析、控制、设计以及运动系统的行为、受控后的运动状态等。利用各种数学工具描述系统的动静态特性,以建模、预测、优化决策及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将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检测技术相结合,形成各种新型的控制器或控制系统。研究内容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工程设计与实现技术的多个层次,应用遍及从工业生产过程到航空航天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等极其广泛的领域。

该学科研究方向:1、自主飞行控制;2、微执行器及智能控制系统:3、系统仿真及应用。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

本学科是建立在现代控制理论、传感技术与应用、计算机控制等理论与技术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工程学科。本学科研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基础理论的分析、建模与仿真、应用技术及系统设计和自动化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等。培养从事各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与系统仿真及应用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该学科研究方向:1、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2、飞行器健康诊断与预测及综合健康管理;3、机电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智能控制;4、三维数字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系统工程(081103)

本学科是建立在系统科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数学及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工程学科。本学科研究系统的建模、分析、设计、优化、控制、预测和决策等,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系统问题能力,培养从事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协同任务规划、路径规划、空战对策、协同控制决策及决策分析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该学科研究方向: 1、任务分配与路径规划;2、航空航天器协同任务规划;3、决策分析理论与应用。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

本学科是建立在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模糊逻辑、仿生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理论与技术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工程学科。本学科以各种传感器为信息源,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的方法、途径与实现,以提高系统性能。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学科分支。本学位点主要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理论、微智能执行器及智能控制系统等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系统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学科研究方向:1、生物特征识别与行为分析技术;2、环境感知与跟踪技术;3、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4、无线传感器网络。            

  

导航、制导与控制(081105)

本学科是建立在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制导与控制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和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工程学科。本学科研究目标探测与识别系统、飞行器导航与制导系统、以及空中与空间飞行器控制系统的各种理论问题与实现技术,使学生受到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具备系统分析与综合、工程设计与计算、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检测与实验等方面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该学科研究方向:1、组合导航与飞行控制;2、飞行器编队与协同控制;3、飞行模拟与仿真技术;4、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控制工程(085210)

本领域在注重培养理论研究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本领域的工程研究开发和应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所培养的研究生应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能够胜任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

等工作。

该学科研究方向: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自主飞行控制、微执行器及智能控制系统、系统仿真及应用;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飞行器健康诊断与预测及综合健康管理、机电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智能控制、三维数字测量关键技术研究;3、系统工程:任务分配与路径规划、航空航天器协同任务规划、决策分析理论与应用;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生物特征识别与行为分析技术、环境感知与跟踪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5、导航、制导与控制:组合导航与飞行控制、飞行器编队与协同控制、飞行模拟与仿真技术、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008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0)

一、学科、专业简介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隶属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由1952年建校之初创建的无线电技术专业发展形成,现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学校重点学科之一。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一级学科,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本专业具有较强的航空航天行业背景,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主要为航空企事业单位培养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方面的人才。90年代以后,及时调整面向国防建设和辽宁省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几十年来为航空航天、国防建设、地方经济等行业和部门培养了大批电子信息工程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拥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性专业,2010年被评为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支持专业。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通过大力引进和针对性培养等方式,组建了一支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学术方向稳定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教授8人、副教授19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其中校外兼职硕导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0人,其中博士9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工程百人层次1人,千人层次1人。本学科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和学校教学经费大力支持下,科研条件和实践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2008年获批“电工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建成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通信电路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微波技术实验室、EDA实验室、电子综合实训室、DSP实验室、无线通信实验室、遥测遥控实验室和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有力的促进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中心现有面积2350m2,实验中心主要设备总值1400余万。本学科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制造(集团)公司等单位经过多年的密切合作,建立了稳固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这些为学科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科研环境和必要的保障。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辽宁省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中航工业航空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基金、沈阳市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基础科研项目,同时承担中航集团及地方企业的合作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ISTP检索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5部。曾先后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航一集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近20项。

二、培养目标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三、研究方向

目前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共有6个主要研究方向:

1、信息获取与处理:主要研究通信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故障诊断、航空电子系统测试技术、机载设备多总线管理,航空电子系统电源管理技术等,将现代信号处理理论、技术以及先进的电子设计理念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2、图像处理与传输技术:主要研究小波图像压缩技术、JPEG2000图像编码技术、H.264视频编码技术、基于GPU的图像编码技术等;同时开展图像增强、图像边缘检测、图像复原、图像高分辨率重建、图像分割、目标检测与识别、视频目标跟踪技术等。

3、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主要研究GPS以及差分GPS的原理与相关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与相关技术、GPS接收机的研制、GPS信号自主完好性功能分析、各类航空器的导航与定位技术等。

4、航空电子信息系统:主要研究航空机载电子设备设计与制造、通用航空机载电子信息平台的研制、航空机载设备地面检测评估系统研制、航空电子系统测试技术、航空通信导航与监视系统、航空机载设备电磁兼容仿真与分析技术等。

5、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主要研究认知无线电技术与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航空移动通信、协同无线通信、多载波通信技术等,同时开展蓝牙技术、ZigBee技术、ad-hoc技术、Wi-Fi技术、RFID技术等应用研究工作。

6、卫星通信技术:主要研究航空航天地面接收机的研制、各种信道环境特性仿真及模拟、卫星信关站的研制、高效信道编码及可靠通信理论研究、深空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多星座组网技术、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和接收机相关技术、多星座组合定位等。

四、主干课程

现代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信号检测与估计、数字通信、遥测遥控理论、现代数字系统设计、语音信号处理、图像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009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拥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2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9人。该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省、部级项目、省政府委托项目等共42项,学科组成员已完成各种省部委及生产实际中的科研课题30余项。曾获国家统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近五年来工商管理学科组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出版教材20多部,专著13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系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现拥有高档配置的计算机215台及先进的网络设备。开设旅行社模拟实训室、前厅与客房服务模拟实训室、酒店服务实训室以及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物流模拟实验室、人因与工效实验室、经济分析与决策实验室、证券模拟实验室等。中心全面整合经济管理实验平台,完善实验教学资源,深化改革,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实验室及开放实验教学的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着力进行实验室内涵建设,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实验教学平台。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实验中心的管理,尤其在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步成为我院教学科研基地。


工商管理学科(120200)

一、学科简介

工商管理学科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

二、研究方向

本一级学科下的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旅游管理等四个二级学科招生。

(一)会计学学科

1、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方向

主要研究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制度的变迁、会计与公司治理、会计与内部控制、中西会计比较等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企业会计准则、产权会计、价值链会计等会计领域的前沿问题。

2、公司理财方向

研究资本运营与并购财务会计、企业财务战略、财务决策与风险管理、投融资等,培养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需要,富有时代特征和进取精神,能够在财务会计管理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企业管理学科

1、企业战略管理方向

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模式、企业形象战略管理模式、集团战略管理模式,以及战略实施的理论框架。本研究方向突出从技术开发的角度研究企业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而实现经营战略的国际化和信息化。主要培养与以上研究方向相关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

2、中小企业管理方向

研究中小企业产权结构与优化、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小企业融资与经营策略、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等。主要培养与以上研究方向相关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

3、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该研究方向侧重于结合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等相关理论,运用统计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应用研究探究企业管理中的常见理论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在整体了解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前沿问题、研究方法与操作方法,教学研究和企业实际结合的更为紧密,学术性和现实性有机融合。主要培养与以上研究方向相关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

(三)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

1、项目管理方向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建筑与土木、信息和软件工程、制造、行政管理和服务等行业,获得了显著的效率和效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利润的走薄,需要以项目为单元进行精细的计划与控制。本方向研究工程层面的项目投资决策及社会影响评价,培养从事策划、评估、设计、建设、收尾等全生命期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高级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将来可成为项目评估师、咨询专家、项目经理、计划经理等,成为当前就业热点领域。

2、区域创新与区域规制方向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研究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区域创新发展、区域规制建立等问题,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的高级决策者及管理人才。

(四)旅游管理学科

旅游与休闲管理方向

研究旅游与休闲活动的规律、组织与管理,研究旅游规划、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企业管理、旅游经济等内容,培养旅游与休闲研究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

一、学科简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二级学科以数据挖掘与系统优化、物流与供应链、评价与决策等为主要研究方向。

1、数据挖掘与系统优化方向

研究信息分析与挖掘、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管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作业优化及排序、准时制生产调度与排序等,主要培养与以上研究方向相关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

2、物流与供应链方向

研究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协调运作的鲁棒优化与鲁棒对策理论与应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运作、优化与协调,绿色供应链运作与管理,智慧物流关键技术、集装箱甩挂运输调度模型及其在港口物流运作管理中的应用等,主要培养与以上研究方向相关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

3、评价与决策方向

大量的实际决策过程是不同的决策者给出不同形式的偏好信息,其具有决策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策方法的复杂性和多技术等特征,针对各种形式的偏好信息,利用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及模糊数学等研究方法,为企业经济在不同环境下的优化决策提出一套先进的评价与决策方法,主要培养与以上研究方向相关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


010  设计艺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一、 学科介绍

本学科是是一门建立在设计实践基础上,广泛吸取设计学、艺术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开展设计理论、设计实践及设计管理等方面研究的实践型学科。

我校“设计学”学科隶属于设计艺术学院,该学科集聚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历、职称层次较高的学术队伍,现有专职教学研究人员8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23人。辽宁省工业设计学科带头人1人。该学科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学术成果较丰富。学科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省级项目15项,出版著作(教材)4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设计作品400余篇(件),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并通过挂靠在我校设计艺术学院的辽宁省工业设计服务中心,沈阳市工业设计服务中心等平台,完成大量校企合作项目。

二、培养目标

(1)培养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扎实的设计学理论知识,富有创新精神,掌握现代设计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设计研究、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2)培养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备开阔的设计思路和广博的学识修养,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从事设计创新及设计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三、             研究方向

    目前,设计学共设有以下六个研究方向:

(1)设计学理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地域特色文化与设计、设计创意产业发展、地方服饰文化、民间装饰艺术风格与历史、设计教育理论、设计表现技法研究等。

(2)工业设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产品设计理论、大型装备与交通工具设计、设计管理、人体工学及感性工学、公共设计、展示设计等。

(3)环境设计:主要从事建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照明设计及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等方面研究。

(4)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品牌设计、现代装饰设计、包装设计、广告策划、新媒体艺术、数字影像设计、插图与装帧等。

(5)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领域包括动画设计、交互设计、UI设计、实验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等。

(6)服饰设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服装设计理论、服饰设计文化、清代服饰、新材料服装、特业服装、纤维艺术设计等。

四、主修课程

在学期间主修设计艺术历史及理论、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设计美学及设计评论、设计文献及设计动态各学位课程,并按照上述七个研究方向选修相关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课程。


011  人文社科部


 人文社科部的前身为马列教研室,1988年成立社会科学部,1992年改称社会科学系,曾先后创办了“公共关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公共关系学(空乘方向)”等专业。2003年12月,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将政治理论教研室、德育教研室和心理研究所独立建成新的社会科学部。2008年12月社会科学部更名为人文社科部,2010年4月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与人文社科部合署办公。下辖:政治理论教研室、德育教研室、心理研究所和文学艺术教研室。人文社科部现有教职工26 人,其中教授3 人,副教授16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8 人,硕士学位13 人。另外,有校内兼职教授3人,校外兼职教授2人。形成了一支敬业爱岗,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且稳定的师资队伍。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主要承担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工作。还承担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以及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思政部将秉承“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理念,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精品课;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0)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该学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基本理论问题研究4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理论等3个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与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它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学习和研究,使得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写作能力,成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规律研究3个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与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等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等。通过学习及研究,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深入了解和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来源、历史地位及指导意义,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丰富内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的教学、科研高级人才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评估方法。

研究内容与培养目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功能、内容、方法,尤其是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规律与特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通过学习和研究,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熟悉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群团、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0506)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近现代政党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3个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与培养目标:在广泛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在全方位的分析和比较中阐明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历史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研究,深入开展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研究,深刻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增强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学习和研究,培养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较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能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理论宣传、党政工作等专门人才。


012  理学院


理学院下设“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理学)”和“工程力学(理学)”两个二级学科,涵盖了理学院数学与物理两大学科。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077201)

一、学科简介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背景的二级学科,研究内容属于数学学科范畴,所研究的问题源于现实社会,比如,结构优化、最优排序、金融投资、组合优化等,而问题的解决又需要借助先进的数学理论及方法。因此,该学科是针对现实中提炼出的数学问题,基于数学的思想方法,探究科学的解决方案,并为相关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理论基础的学科。经过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形成具有鲜明特点并具有航空特色的一门学科。本学科十分注重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水平,各方向都已形成一支知识层次高,职称及年龄结构合理并具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学术队伍。

二、学术队伍

学院十分重视本学科学术队伍和人才梯队的建设。采用各种形式引进本学科各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还通过出国进修、攻读学位等方式培养本学科的学术骨干。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了知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具有高学历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科梯队,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人才2人,近5年来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显著的科研成绩和学术成果。

三、科学研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培育,本学科已形成相对稳定、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涉及数值优化,矩阵优化,排序,变分不等式与互补问题,随机规划,金融优化等等,其中矩阵优化与排序方向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该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与课题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1项;在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Series A), Omega, Annals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Computational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等有影响的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有70多篇论文被SCI检索。出版学术专著1部。


工程力学 (077204)

一、学科简介

工程力学(理学)是一门具有应用背景的二级学科,研究内容属于物理学科的范畴。经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形成激光与光纤传感和凝聚态物理两个研究方向,激光与光纤传感方向主要在高能LD泵浦全固态激光器研制、光纤光栅的封装与增敏、光纤光栅传感解调技术、光纤传感器设计及应用领域等方面开展工作,凝聚态物理方向主要在金属物理、磁学、稀土物理以及无序体系物理学、准晶物理学、介观物理等方面开展基础性研究。本学科十分注重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水平,各方向都已形成一支知识层次高,职称及年龄结构合理并具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学术队伍。

二、学术队伍

学院十分重视本学科学术队伍和人才梯队的建设。采用各种形式引进本学科各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还通过博士后进修、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培养本学科的学术骨干。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了知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具有高学历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科梯队,本学科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7人,近5年来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较多的科研成绩和学术成果。

三、科学研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培育,本学科已形成相对稳定、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随着师资队伍

的不断发展壮大,科研水平也日益提高,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在内的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被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


第三部分   报考指南


一、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3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4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详见我校2014年招生专业目录)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在复试阶段将进行报考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复试和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报考点选择的具体要求请考生查询报考点所在省市的网报公告。)。

(一)网上报名。报考2014年硕士研究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技术服务工作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

1.网上报名时间:

2013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网上预报名时间:

2013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每天9:00-22:00。

2.报名流程:

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注意事项:

(1)考生考前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再填报调剂志愿。

(2)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按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3)考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我校位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2014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暂行)》进行处理。

(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5)国家按照一区、二区确定考生参加复试基本分数要求,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6)工作单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定向就业原单位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可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定向就业少数民族地区。

(7)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否则,将取消推免生资格,列为统考生。

(8)现役军人报考我校,应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招生单位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

(二)现场确认。所有考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1.现场确认时间:

2013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逾期不再补办。

2.现场确认程序:

 (1)考生到报考点指定的地方进行现场确认。

(2)考生提交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已经取得的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

所有考生均要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3)考生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4)考生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三、考生资格审查

我校要求所有报考考生在报名前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根据可查询的准确学籍学历信息如实进行报考。我校对考生网上填报的报名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并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我校将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后,再准予考试。

四、考试

(一)2013年12月25日-2014年1月6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二)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三)初试日期和时间。2014年1月4日至1月5日(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月6日进行)。

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1月6日,8:30——14:30)。

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四)初试科目。

1月4日上午     思想政治理论

1月4日下午     外国语

1月5日上午    业务课一

1月5日下午    业务课二

1月6日         501专业基础(快题设计,6小时)

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五)考试大纲及命题

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命题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其他专业课考试科目为我校自命题科目,命题工作由我校组织,考试范围可查阅我校专业目录。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满分100分,专业课考试满分为150分。

(六)考生须到报考点指定的考场考试。考生入场时须接受考试安全检查。考生在每科考试开考15分钟后不得入场。初试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具体出场时间由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规定,交卷出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也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

(七)初试成绩可在我校研究生学院网站进行查询(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五、复试

我校要对所有拟录取考生进行复试,如有必要,可再次复试。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具体详见我校2014年复试录取办法。

1.我校在复试前对考生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2.复试时间、地点、内容范围、方式由我校自定。复试办法和程序由我校公布。全部复试工作计划在2014年4月底前完成。我校认为必要时,可再次复试,可对考生英语笔试等科目加试。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在复试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成绩。
    3.对以同等学力身份(以报名时为准,且符合我校相关专业对同等学力考生提出的要求)报考的考生,若初试达到国家最低分数线要求,一律加试。复试时,要进行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加试合格后,方可进行复试。

4.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成绩。

5.少数民族地区仅指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简表》中所列的民族自治区域。考生网报时应如实填写民族身份,现场确认后不得更改。

6.教育部确定《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我校根据“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结合生源和招生计划等情况,确定本单位硕士研究生考生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六、调剂

调剂复试的具体要求和程序以初试结束后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录取政策为准。届时,考生可根据我校公布的调剂工作具体要求和程序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填写报考调剂志愿。
   七、体检

考生复试时到我校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格检查。我校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本单位体检要求。

八、录取

我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拟录取名单。

 我校将考生考试诚信状况将作为考生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硕士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在我校确定拟录取名单(2014年5月1日前)之前与我校、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凡要求在被录取之后保留入学资格者,均须在我校确定拟录取名单(2014年5月1日前)之前提出书面申请,经我校同意,可以参加工作1至2年,再入学学习。

新生应按时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向我校请假。无故逾期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

新生报到后,我校将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健康状况等全面复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九、违规处理

对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违规或作弊的考生,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同时,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有关部门将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相关单位应将考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违规或作弊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并将考生的有关情况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记入考生人事档案,作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十、其他

(一)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

(二)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我校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我校不承担责任。

(三)现役军人报考硕士研究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规定办理。

(四)根据教育部要求,我校不举办考研辅导班。

(五)我校为考生提供2009-2012年专业课自命题试题(不提供答案),考生可直接到我校研究生学院网站下载中心下载。我校不出售业务课参考书,考生可直接与招生专业目录中所列出版社联系购买。

(六)硕士研究生学费、助学金、奖学金管理办法将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批准后通过我校研究生学院网站向社会公布。

(七)考生在各阶段应注意浏览我校研究生学院网站,我校会将各类有关的招生信息及时在网站上予以公布。

(八)2014招生计划以教育部下发的实际指标为准,各专业招生人数将参考2013年招生人数进行设置。学制2.5年。

(九)如本报考指南内容与《2014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出现矛盾,以《2014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为准。

(十)联系办法

学校代码:10143

联系部门:研究生招生工作办公室

联系电话:024-89726538

研究生学院网址:http://yjs.sau.edu.cn/

学校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37号

邮    编:110136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